oildynamics的简单介绍

含油气系统与油气成藏动力学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油气勘探对象越来越复杂,勘探难度逐渐增加,因而,有很多石油地质学家以及从事油气勘探的人们,均不得不重新组织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新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同时也为油气勘探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李德生院士(2000)在总结中国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与实践时指出,含油气系统理论在国外的重视和国内的广泛引进以及油气成藏动力学的产生,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石油地质学的主要进展。

公司主营业务:网站制作、成都网站制作、移动网站开发等业务。帮助企业客户真正实现互联网宣传,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成都创新互联公司是一支青春激扬、勤奋敬业、活力青春激扬、勤奋敬业、活力澎湃、和谐高效的团队。公司秉承以“开放、自由、严谨、自律”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感谢他们对我们的高要求,感谢他们从不同领域给我们带来的挑战,让我们激情的团队有机会用头脑与智慧不断的给客户带来惊喜。成都创新互联公司推出从化免费做网站回馈大家。

Oil system的概念在国外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1972年由D ow在A A PG年会上首次提出。Perrodon于1980年、1983年使用了petroleum system 这一术语,在1984年和M asse共同发表文章中指出:“一个含油气区,可以认为是那些被称为含油气系统的一套有条理的地质事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最终结果”。后来许多学者也相继提出一些类似概念。Demaison(1984,1991)把成熟生油岩所覆盖的地区称为生油凹陷或油气灶,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生油凹陷及一个或多个源岩,并在1991年对含油气系统进行了成因分类。在含油气系统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Magoon起了重要作用。

Magoon(1987)在提出的含油气系统(petroleum system)中,使用了“要素”(elements)这一术语,它包括源岩、运移通道、储层、盖层和圈闭,并解释“要素必须置于时间和空间中,油藏才能出现”。1991年AAPG年会上,Magoon宣读了“含油气系统——从源岩到圈闭”的论文。他认为含油气系统强调特殊源岩与成藏(oil accum ulation)之间的成因关系,盆地分析则强调构造凹陷及所包含的沉积岩,而不管与任何油藏的关系,区带(play)研究则强调现有圈闭是否可以用可行的技术或方法探测出来。Magoon和Dow在1994出版了“含油气系统——从源岩到圈闭”《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 to Trap》一书,对含油气系统的概念、特征、研究方法以及具体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并进一步定义含油气系统是“一个自然系统,包括一个有效的生油岩凹陷(a pod of active source rock)和所有有关的油气以及形成油藏所必需的地质要素与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其实,国内学者胡朝元等早在1963年就提出了完整的成油系统概念,指出“关于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问题,人们往往从生油、沉积、构造、水文等不同角度出发去进行研究,提出了不少关于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理论,通过对松辽盆地油气田的研究,认为单从某一个条件去分析是不全面的”。因此,在大量实践感触和深入探讨后提出成油系统新概念。国内学者提出的“成油系统”是指某一地质时期由统一的油气运移聚集过程联系在一起的油源、储集层、盖层、圈闭等成藏要素所组成的整体。“成油系统”与国外的“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在一些主要石油地质思路上基本是一致的。

含油气系统理论是从一套海相、简单盆地(例如威尼斯顿盆地)中提出,并且其发展与完善都是在海相盆地中进行的,而我国沉积盆地主要以陆相盆地为主,且多数盆地具有多构造-沉积旋回、多套油气源层、多套生储盖组合以及多期成藏的特点。近几年来,赵文智等(1997)、李贤庆等(2000)认为,含油气系统实际应用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也遇到了很大困难,尤其在我国陆相残留盆地和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动力背景下的叠合-复合盆地,地质条件和成藏模式有别于西方海相成藏模式。含油气系统研究作为一种指导油气勘探及油气勘探研究工作的新思路、新理论的重要地位已毋庸置疑,然而由于经典的含油气系统研究是以烃源岩为核心,强调有效源岩体和油气成藏要素以及诸要素之间的成因关系,而对成藏动力学过程则强调得不足。为此,我国一些学者针对含油气系统在成藏机理方面研究不够的问题,提出了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成藏动力学系统。

1996年,田世澄首次提出了“成藏动力学系统”的概念及其分类,认为成藏动力学系统包括两个最基本的部分:一是成藏动力学条件;二是动力学过程和结果。后来,田世澄等又于1997年扩充了他们原来的概念,指出“成藏动力学系统是盆地内流体运移的一个客观存在的复杂天然系统,它包含了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个是若干个成藏动力学的子系统;二是联系这些子系统的连通体系”。此时的成藏动力学系统已是一个高级别的“系统”了,正如他们指出的那样:含油气盆地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复杂的成藏动力学系统。与成藏动力学系统相似,康永尚等(1998,1999)也先后提出了“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等,并认为一个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是由固体格架和其中的流体(油、气和水)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它具有特定的功能和相对稳定的边界,其中的流体构成一个流动单元,受控于一个统一的压力系统。1997年10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了全国成油体系与成藏动力学研讨会,会上对含油气系统及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大会还展示了一批成藏动力学系统方面的研究成果。

张树林等(1997,1999)把成藏动力学称之为成藏动力系统,认为它是指具有统一油气运移和聚集动力源的地质单元,其核心是研究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动力条件。吴冲龙等(2000)把系统动力学的概念引入油气系统,他把用于描述油气成藏作用的四维时空系列的系统动力学称为“油气系统动力学”,强调油气系统动力学应该综合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系统力学、决策理论、仿真技术和油气成藏动力学的成果,着重解决油气系统模型的统一性、整体性问题,沟通系统内部各部分、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从层次结构上把系统联为一体,并且将系统的动态演化看成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江河,并采用以水位(level)方程和速率方程为主体的动力学方程组来加以描述。

郝芳、邹华耀等(2000,2001)认为成藏动力学是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手段与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盆地演化历史中和输导格架下,通过能量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运动学过程分析,研究沉积盆地油气形成、演化和运移过程和聚集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是盆地演化历史和流体输导格架,研究的核心是能量场(包括温度场、压力场、应力场)演化及其控制的化学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过程。

张厚福等(1998,2002)提出“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概念,他们认为,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是以盆地为背景、以油气系统为单元,研究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成藏动力学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的学科,是石油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相结合的一个新兴边缘学科。“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可简称为油气成藏动力学。它的内涵包括油气生成动力学、油气运聚动力学,以及油气藏保存与破坏动力学。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不同学者对油气成藏动力学的术语、概念以及内涵等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以田世澄等(1997)为代表的许多学者在研究不同盆地的成藏动力学特征和类型时,不仅对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而且更注重流体的动力学特征的研究。张厚福等(1998,2002)在“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中,强调开展盆地内地温场、地压场、地应力场等“三场”定性定量分析,并且研究“三场”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划分有利生烃区及有利聚集区。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应用油气成藏动力学,油气成藏动力学已成为石油地质领域一门相对独立的研究学科。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和多学科联合研究的开展,随着成藏动力学的有关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大量实际的应用,将会使成藏动力学成为石油地质领域中一门相对独立的重要的研究学科之一。

稠油热采用英文怎么翻译

Heavy Oil Development steam stimulation technology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 it is also the major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methods. Over the past 10 years, relying on steam stimulation technology opens a new situation of China's heavy oil development. Steam stimulation to improve technical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min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must be based on reservoir to optimize the design parameters of steam injection process, the scientific construction operations. In this paper, a new development block in the concept of exploitation of heavy oil by steam stimulation model, optional Canadian software company CMG STARS simulator to simulate the dynamics of production, optimizing steam injection parameters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development program.

军舰种类问题

资料:现代军舰辞汇中英对照

军 舰 分 类:

英 文

中 文

Aircraft Carriers (CVA)

航空母舰

Battleship (BB)

战斗舰 (战列舰)

Heavy Cruiser (CA)

重巡洋舰

Light Cruiser (CL)

轻巡洋舰

Destroyer (DD)

驱逐舰

Destroyer Escort (DE)

护航驱逐舰

High Speed Transport (APD)

快速人员运输舰

Frigate (FF)

巡防舰 (护卫舰)

Corvette

小型护卫舰

Submarine (SS)

潜舰 (潜水艇)

Patrol Escort (PCE)

巡逻舰

Patrol Craft (PC)

巡逻艇 (护卫艇)

Submarine Chaser (SC)

驱潜艇

Motor Torpedo Boat (MBT)

鱼雷快艇

Fast Attack Boat Missile(FABG)

飞弹快艇 (导弹艇)

Fast Patrol Craft (PTF)

巡逻快艇

Gunboat (PG)

炮艇

Amphibious Assault Ship (LPH)

两栖攻击舰

Dock Landing Ship (LSD)

船坞登陆舰

Tank Landing Ship (LST)

战车登陆舰 (坦克登陆舰)

Medium Landing Ship (LSM)

中型登陆舰

Landing Craft,Infantry (LCI)

步兵登陆艇

Landing Craft,Utility (LCU)

通用登陆艇

Landing Craft,Mechanised (LCM)

机械登陆艇

Landing Craft,Vehicle,Personnel (LCVP)

车辆人员登陆艇

Minesweepier,Fleet (MSF)

舰队扫雷舰 (基地扫雷舰)

Minesweeper,Ocean (MSO)

远洋扫雷舰

Mineshunter (MHC)

猎雷舰

Minesweeper,Coast (MSC)

海岸扫雷艇

Minesweeper,Inshore (MSI)

近岸扫雷艇

Minesweeping Boat (MSB)

小型扫雷艇

Fast Combat Support Ship (AOE)

油弹补给舰

Destroyer Tender (AD)

驱逐母舰

Submarine Tender (AS)

潜艇母舰

Ammunition Ship (AE)

弹药运输舰

Transport (AP)

运输舰

Light Cargo Ship (AKL)

轻型运输舰

Surveying Ship (AGS)

测量舰

Oiler (AO)

运油舰

Gasoline Tanker (AOG)

汽油运送舰

Freighter

运货船

Collier

运煤船

Repair Ship (AR)

修理舰

Salvage (ARS)

救难舰

Submarine Rescue Ship (ASR)

潜艇救难舰

Hospital Ship (AH)

医院船

Auxilary Ocean Tug (ATA)

辅助拖船

Fleet Ocean Tug (ATF)

舰队拖船

Icebreaker (AGB)

破冰船

Dry Dock (AFDB,AFDL,AFDM)

浮坞

Large Harbour Tug (YTB)

大拖驳

Small Harbour Tug (YTL)

小拖驳

Fuel Oil Barge (YO)

油驳

Water Barge (YO)

水驳

Dredge (YM)

挖泥船

Dingey

舰载小艇

Life Raft

救生筏

flagship

旗舰

class

舰级

fleet

舰队

flotilla

舰队

squadron

战队

task force (TF)

特遣舰队

CVW

航舰飞行联队

Guided Missile +

飞弹 + (导弹)

Ballistic Missile +

弹道飞弹 +

Nuclear +

核子动力 +

Hydrofoils +

水翼 +

Hovercraft +

气垫 +

Armoured +

装甲 +

Amphibious +

两栖 +

Auxilary +

辅助 +

Miscellaneous +

杂役 +

军舰级别

英 文

中 文

Gleaves (DD)

格立弗级驱逐舰

Mayo (DD)

马由级驱逐舰

Fletcher (DD)

弗莱契尔级驱逐舰

Allen M. Sumner (DD)

桑拿级驱逐舰

Gearing (DD)

基灵级驱逐舰

Spruance (DD)

史普鲁恩斯级驱逐舰

Arleigh Burke(DD)

勃克级驱逐舰

Evarts (DE)

艾瓦特级护航驱逐舰

Bostwick (DE)

波斯崔克级护航驱逐舰

Rudderow (DE)

鲁德罗级护航驱逐舰

Perry (FFG)

派里级巡防舰

Knox (FFG)

诺克斯级巡防舰

La Fayette (FFG)

拉法叶级巡防舰

Admirable (AM)

赞赏级舰队扫雷舰

Aggressive (MSO)

进取级远洋扫雷舰

Newport (LST)

新港级战车登陆舰

County (LST)

郡级战车登陆舰

军 舰 各 部:

英 文

中 文

ahead

舰前

bow

舰艏

jack

舰首旗

hull

船壳

amidships

舰舯

starboard

右舷

port

左舷

deck

甲板

superstructure

上层结构

bulkhead

隔舱

bridge

舰桥

conning tower

指挥塔

wheel house

舵房

chart room

海图室

sail

帆罩(潜艇)

periscope

潜望镜(潜艇)

mast

主桅(樯)

antenna

天线

funnels

烟囱

water line

水线

keel

龙骨

stern

舰尾

ensign

海军旗

astern

舰后

人 员 组 织:

英 文

中 文

Admiral

司令

Commanding officer

舰长

Executive officer

副长

Chief Engineer

轮机长

Engineer Officer

轮机官

Quartermaster

舵手

Sailor

水手

Midshipman

官校学生,练习生

航 海 轮 机:

英 文

中 文

rudder

rudder order

舵令

"Hard starboard!"

"右满舵!"

compass

罗经

Gyro

电罗经

Loran

罗远

Decca

达卡

GPS

全球定位系统

anchor

boiler

锅炉

auxiliary machinery

辅机

generator

电机

main engine

主机

steam turbine

蒸汽涡轮机

gas-turbine

燃汽涡轮机

Diesel engine

柴油机

turbo-electric

涡轮电动

Diesel-electric

柴油电动

CODOG

柴油/燃气涡轮复合引擎

AIP

潜艇绝气推进系统

shaft

screws,propeller

螺旋桨,推进器

计 量 单 位:

英 文

中 文

length

舰身长

beam

舰宽

draught

吃水

displacement

排水量

tons

speed

速率

knots(kts)

range

航程

fathom

RCS

雷达反射截面积

Mach

马赫(音速)

diving depth

潜深

complements

乘员数

兵 器 设 备:

英 文

中 文

gun

CIWS

近迫武器系统

Phalanx

方阵快炮(密集阵)

calibre

倍径

ammunition

弹药

shell

弹头

armour

装甲

turrets

炮塔

torpedo

鱼雷

Torpedo tubes

鱼雷发射管

mine

水雷

missile

飞弹

SSM

反舰飞弹 (对舰导弹)

SAM

防空飞弹 (对空导弹)

ASW

反潜武器

Harpoon

鱼叉反舰飞弹 (捕鲸叉)

Standard

标准防空飞弹

Sea Chaparral

海欉树防空飞弹

ASROC

反潜火箭

Depth Charge

深水炸弹

hedgehog

刺猬炮

VLS

垂直发射系统

wire guided

线导

radar

雷达

sonars

声纳

VDS

可变深度声纳

Aegis

神盾系统 (宙斯盾)

IRST

被动式红外线追踪仪

SRBOC

超快舷外散布干扰系统

Pinguin

企鹅遥控除雷载具

helicopter

直升机

V/STOL

垂直/短场起降飞机

sky-jump ramp

滑跳甲板

RAST

直升机辅降系统

CIC

战情中心

兵器与造船厂牌:

英 文

中 文

Bethlehem Steel

伯利恒钢铁(美)

Ingalls SB.

英格斯造船(美)

Newport News SB.

新港造船(美)

General Dynamics

通用动力

Lorient SB.

洛里昂造船(法)

Wilton Fijenoord SB.

威尔顿费吉诺造船(荷)

Tacoma SB.

达科马造船(美)

OTO Melara

奥图美勒拉(义)

Bofors

波福斯(瑞典)

Oerlikon

奥勒冈(瑞士)

Sikorsky

塞考斯基(美)

McDonnell Douglas

麦道(美)

Honeywell

汉宁威(美)

Raytheon

雷神(美)

IAI

以色列航空工业(以)

造舰与基地后勤:

英 文

中 文

naval harbour

军港

dockyard

船坞

laid down

安放龙骨

launch

下水

completed

完工

FRAM

中期改进

SLEP

寿期延长计划

Wharf

码头

Mooring

碇泊

Naval Academy

海军官校

军 阶:

英 文

中 文

Admiral

海军上将

Vice Admiral

海军中将

Real Admiral

海军少将

Commodore

海军准将(代将)

Captain

海军上校

Commander

海军中校

Lieutenant-Commander

海军少校

Lieutenant

海军上尉

Lieutenant Junior Grade

海军中尉

Ensign

海军少尉

信 号 代 码:

英 文

中 文

Alfa

A

November

N

Bravo

B

Oscar

O

Charlie

C

Papa

P

Delta

D

Quebec

Q

Echo

E

Romeo

R

Foxtrot

F

Sierra

S

Golf

G

Tango

T

Hotel

H

Uniform

U

India

I

Victor

V

Juliet

J

Whisky

W

Kilo

K

X-ray

X

Lima

L

Yankee

Y

Mike

M

Zulu

Z

资料来源:中国军舰博物馆

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流体系统

李思田

沉积盆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宝库。当今人类社会正面临环境、资源与灾害问题的严峻挑战,要获得对人类社会繁荣发展至关重要的能源资源,就需要更深入地研究盆地。盆地动力学是当今沉积盆地理论研究领域的主要趋向。为了认识盆地的成因及演化过程中的一系列特征,不仅需要了解盆地与板块构造格架的关系,还需要了解其与深部地幔对流系统的关系。天然地震层析、岩浆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盆地模拟技术的综合应用提供了研究这一重要问题的手段。盆地中流体系统的研究是盆地动力学最为关注的问题,此领域的进展对油气成藏和层控金属矿床成矿以及对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具有关键意义。以往研究薄弱的这一领域将成为多学科研究的聚焦点。盆地及其中的油气、煤和放射性矿产等能源资源研究和勘探事业的发展一直有赖于高技术手段,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技术如三维、四维和多波地震探测以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在新世纪之初将更精确地提供地下地质体和流体活动的影像。计算机定量动力学模拟技术将成为研究地质与成藏过程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应用新理论和新技术重新观察和审视沉积盆地的内部构成将带来资源勘查的更大发展。

(1)能源需求的严峻形势、发展趋向和对盆地研究的新需求。

(2)20世纪沉积盆地与能源研究几个最有重大影响的成就:①板块构造与盆地的形成演化;②从相模式——层序地层学研究盆地充填的系统方法;③盆地的动力学模型和定量动力学模拟技术;④高精度地球物理及其成像技术。

(3)盆地动力学领域研究内容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纲要(USGC),提出了六个热点问题:①板块构造和地幔对流格架中盆地的形成;②盆地演化过程中烃类的生成和运移;③现今和古流体的活动及其运移的化学动力学;④与构造环境有关的盆地充填和热演化;⑤地下岩石孔渗性的时空变化;⑥保存在盆地中的构造、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记录。其总体思想是建立一种先进的地球动力学理论、新的观测技术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战略。

(4)中国含油气和含煤盆地演化与板块构造格架和大陆动力学背景。

(5)中国若干重要盆地的动力学性质及其深部背景。

(6)沉积盆地的流体系统与成藏、成矿。

(7)大型油气系统形成演化的盆地动力学背景。

(8)关于盆地动力学分析的内容、方法和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Dickinson W.R,et al..1997.The Dynamics of Sedimentary Basins(43p).USGC,National Academy Press李思田,解习农,王华等.2004.沉积盆地分析基础与应用(41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用书

Einsele G.2000.Sedimentary Basins,Evolution,Facies,and Sediment Budger,792p,Springer

李思田.2000.盆地动力学与能源资源-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地学前缘,V7,No.3,1~9

Fukao et al..1992.Subducting slabs stagnant in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97(B4)4809~4822

Flower M.,Tamaki K.And Hoang N..1998.Mantle extrusion:a Model for dispersed volcanism and dupal-like asthenosphere in East Asia and the western Pacific,In:Flower M.,Chung Sun-Lin,Lo Ching-Hua,Lee Tung-Yi,Mantle Dynamics and Plate Interactions in East Asia.Geodynamics Series,V.27

Ingersoll R.V.And Busby C.J..1995.Tectonic of sedimentary basins,In:Ingersoll R.V.And Busby C.J.,eds,Tectonic of Sedimentary Basins,Cambridge:Blakwell Science,1~51

Waples D.W..1998.Basin modelling:how well have we done?In:Duppenbecier S.J.&Ilffe J.E.(eds),Basin Modelling:Prectice and Progress.Geological Society,London,Special Publications,141,1~14

Edward J.D..1997.Crude oil and alternate energy production forecas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end of the hydrocarbon era.AAPG Bulletin V.81,N.8,1292~1305

Perrodon A..1983.Dynamics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Bulletin des Centres de Recherches Exporation-Production Elf-Aquitaine.MEMS(English Edition)

Klemme H.D.and Ulmishek G.R..1991.Effiective petroleum source rocks of the world:stratigraphic distribution and controlling depositional factors.AAPG Bulletin,V.75,No.12,1809~1851

Wilgus C.K.,et al(eds)..1988.Sea-level changes:an integrated approach.SEPM Special Publication,42Van Wagoner J.C.,et al..1990.Silisiclast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Well Logs,Cores and Outcrops:Concepts for High Resolution Correlation of Time and Facies.AAPG Methods in Exploration No.7,55

Brown L.F.Jr.,et al..1995.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Offshore South African Divergent Basin.AAPG Studies in Geology 41,184,Tulsa

McKenzie D..1978.Some remark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dimentary basin.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48,25~32

Wernicke B..1981.Low angle normal faults in the Basin and Range province:Napple tectonics in and extending orogeny.Nature,291:645~647

Royden L.And Keen C.E..1980.Rifting processes and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al margin of eastern Canada determined from subsidence curves.Earth Planet.Sci.Letters,51,343~361

Beaumont C.And Tankand A.J.(eds).1987.Sedimentary Basin-forming Mechanisma.Canadian Society of Petroleum Geologists,Memoir 12,527

Flemmings P.B.And Jordan T.E..1990.Stratigraphic modelling of foreland basin:interpreting thrust deformation and listhosphere rheology Geology,18:430~434

DeCelles T.G.and Giles K.A..1996.Foreland basin Systems.Basin Research,8:105~123

李思田,路凤香,林畅松等.1997.中国东部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239p.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翟裕生.1999.论成矿系统.地学前缘,6卷1期,13~27

李思田,王华,路凤香等.1999.盆地动力学——基本思路与若干研究方法.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网站题目:oildynamics的简单介绍
本文路径:http://pwwzsj.com/article/doegsh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