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中Cache与Persist的巅峰对决
Cache的产生背景
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测试读取一个本地文件做一次collect操作:
创新互联建站专注于丰林企业网站建设,响应式网站设计,商城网站开发。丰林网站建设公司,为丰林等地区提供建站服务。全流程按需求定制设计,专业设计,全程项目跟踪,创新互联建站专业和态度为您提供的服务
val rdd=sc.textFile("file:///home/hadoop/data/input.txt")
val rdd=sc.textFile("file:///home/hadoop/data/input.txt")
上面我们进行了两次相同的操作,观察日志我们发现这样一句话Submitting ResultStage 0 (file:///home/hadoop/data/input.txt MapPartitionsRDD[1] at textFile at <console>:25), which has no missing parents
,每次都要去本地读取input.txt文件,这里大家能想到存在什么问题吗? 如果我的文件很大,每次都对相同的RDD进行同一个action操作,那么每次都要到本地读取文件,得到相同的结果。不断进行这样的重复操作,耗费资源浪费时间啊。这时候我们可能想到能不能把RDD保存在内存中呢?答案是可以的,这就是我们所要学习的cache。
Cache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知道, 有时候很多地方都会用到同一个RDD, 那么每个地方遇到Action操作的时候都会对同一个算子计算多次, 这样会造成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cache操作可以把RDD持久化到内存或者磁盘。
现在我们利用上面说的例子,把rdd进行cache操作
rdd.cache这时候我们打开192.168.137.130:4040界面查看storage界面中是否有我们的刚才cache的文件,发现并没有。这时候我们进行一个action操作rdd.count。继续查看storage是不是有东西了哈
并且给我们列出了很多信息,存储级别(后面详解),大小(会发现要比源文件大,这也是一个调优点)等等。
说到这里小伙伴能能想到什么呢? cacha是一个Tranformation还是一个Action呢?相信大伙应该知道了。
cache这个方法也是个Tranformation,当第一次遇到Action算子的时才会进行持久化,所以说我们第一次进行了cache操作在ui中并没有看到结果,进行了count操作才有。
源码详细解析
Spark版本:2.2.0
源码分析
/**
* Persist this RDD with the default storage level (`MEMORY_ONLY`).
*/
def cache(): this.type = persist()
从源码中可以明显看出cache()调用了persist(), 想要知道二者的不同还需要看一下persist函数:(这里注释cache的storage level)
/**
* Persist this RDD with the default storage level (`MEMORY_ONLY`).
*/
def persist(): this.type = persist(StorageLevel.MEMORY_ONLY)
可以看到persist()内部调用了persist(StorageLevel.MEMORY_ONLY),是不是和上面对上了哈,这里我们能够得出cache和persist的区别了:cache只有一个默认的缓存级别MEMORY_ONLY ,而persist可以根据情况设置其它的缓存级别。
我相信小伙伴们肯定很好奇这个缓存级别到底有多少种呢?我们继续怼源码看看:
/**
* :: DeveloperApi ::
* Flags for controlling the storage of an RDD. Each StorageLevel records whether to use memory,
* or ExternalBlockStore, whether to drop the RDD to disk if it falls out of memory or
* ExternalBlockStore, whether to keep the data in memory in a serialized format, and whether
* to replicate the RDD partitions on multiple nodes.
*
* The [[org.apache.spark.storage.StorageLevel]] singleton object contains some static constants
* for commonly useful storage levels. To create your own storage level object, use the
* factory method of the singleton object (`StorageLevel(...)`).
*/
@DeveloperApi
class StorageLevel private(
private var _useDisk: Boolean,
private var _useMemory: Boolean,
private var _useOffHeap: Boolean,
private var _deserialized: Boolean,
private var _replication: Int = 1)
extends Externalizable
我们先来看看存储类型,源码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五个参数,分别代表:
useDisk
:使用硬盘(外存);
useMemory
:使用内存;
useOffHeap
:使用堆外内存,这是Java虚拟机里面的概念,堆外内存意味着把内存对象分配在Java虚拟机的堆以外的内存,这些内存直接受操作系统管理(而不是虚拟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能保持一个较小的堆,以减少垃圾收集对应用的影响。这部分内存也会被频繁的使用而且也可能导致OOM,它是通过存储在堆中的DirectByteBuffer对象进行引用,可以避免堆和堆外数据进行来回复制;
deserialized
:反序列化,其逆过程序列化(Serialization)是java提供的一种机制,将对象表示成一连串的字节;而反序列化就表示将字节恢复为对象的过程。序列化是对象永久化的一种机制,可以将对象及其属性保存起来,并能在反序列化后直接恢复这个对象;
replication
:备份数(在多个节点上备份,默认为1)。
我们接着看看缓存级别:
/**
* Various [[org.apache.spark.storage.StorageLevel]] defined and utility functions for creating
* new storage levels.
*/
object StorageLevel {
val NONE = new StorageLevel(false, false, false, false)
val DISK_ONLY = new StorageLevel(true, false, false, false)
val DISK_ONLY_2 = new StorageLevel(true, false, false, false, 2)
val MEMORY_ONLY = new StorageLevel(false, true, false, true)
val MEMORY_ONLY_2 = new StorageLevel(false, true, false, true, 2)
val MEMORY_ONLY_SER = new StorageLevel(false, true, false, false)
val MEMORY_ONLY_SER_2 = new StorageLevel(false, true, false, false, 2)
val MEMORY_AND_DISK = new StorageLevel(true, true, false, true)
val MEMORY_AND_DISK_2 = new StorageLevel(true, true, false, true, 2)
val MEMORY_AND_DISK_SER = new StorageLevel(true, true, false, false)
val MEMORY_AND_DISK_SER_2 = new StorageLevel(true, true, false, false, 2)
val OFF_HEAP = new StorageLevel(true, true, true, false, 1)
可以看到这里列出了12种缓存级别,但这些有什么区别呢?可以看到每个缓存级别后面都跟了一个StorageLevel的构造函数,里面包含了4个或5个参数,和上面说的存储类型是相对应的,四个参数是因为有一个是有默认值的。
好吧这里我又想问小伙伴们一个问题了,这几种存储方式什么意思呢?该如何选择呢?
官网上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我这里介绍一个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官网看看哈。
MEMORY_ONLY
使用反序列化的Java对象格式,将数据保存在内存中。如果内存不够存放所有的数据,某些分区将不会被缓存,并且将在需要时重新计算。这是默认级别。
MEMORY_AND_DISK
使用反序列化的Java对象格式,优先尝试将数据保存在内存中。如果内存不够存放所有的数据,会将数据写入磁盘文件中,下次对这个RDD执行算子时,持久化在磁盘文件中的数据会被读取出来使用。
MEMORY_ONLY_SER((Java and Scala))
基本含义同MEMORY_ONLY。唯一的区别是,会将RDD中的数据进行序列化,RDD的每个partition会被序列化成一个字节数组。这种方式更加节省内存,但是会加大cpu负担。
一个简单的案例感官行的认识存储级别的差别:
19M page_views.dat
val rdd1=sc.textFile("file:///home/hadoop/data/page_views.dat")
rdd1.persist().count
ui查看缓存大小:
是不是明显变大了,我们先删除缓存rdd1.unpersist()
使用MEMORY_ONLY_SER级别
import org.apache.spark.storage.StorageLevel
rdd1.persist(StorageLevel.MEMORY_ONLY_SER)
rdd1.count
这里我就用这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大家可以试试其他方式。
那如何选择呢?哈哈官网也说了。
你可以在内存使用和CPU效率之间来做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权衡。
默认情况下,性能最高的当然是MEMORY_ONLY,但前提是你的内存必须足够足够大,可以绰绰有余地存放下整个RDD的所有数据。因为不进行序列化与反序列化操作,就避免了这部分的性能开销;对这个RDD的后续算子操作,都是基于纯内存中的数据的操作,不需要从磁盘文件中读取数据,性能也很高;而且不需要复制一份数据副本,并远程传送到其他节点上。但是这里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恐怕能够直接用这种策略的场景还是有限的,如果RDD中数据比较多时(比如几十亿),直接用这种持久化级别,会导致JVM的OOM内存溢出异常。
如果使用MEMORY_ONLY级别时发生了内存溢出,那么建议尝试使用MEMORY_ONLY_SER级别。该级别会将RDD数据序列化后再保存在内存中,此时每个partition仅仅是一个字节数组而已,大大减少了对象数量,并降低了内存占用。这种级别比MEMORY_ONLY多出来的性能开销,主要就是序列化与反序列化的开销。但是后续算子可以基于纯内存进行操作,因此性能总体还是比较高的。此外,可能发生的问题同上,如果RDD中的数据量过多的话,还是可能会导致OOM内存溢出的异常。
不要泄漏到磁盘,除非你在内存中计算需要很大的花费,或者可以过滤大量数据,保存部分相对重要的在内存中。否则存储在磁盘中计算速度会很慢,性能急剧降低。
后缀为_2的级别,必须将所有数据都复制一份副本,并发送到其他节点上,数据复制以及网络传输会导致较大的性能开销,除非是要求作业的高可用性,否则不建议使用。
删除缓存中的数据
spark自动监视每个节点上的缓存使用,并以最近最少使用的(LRU)方式丢弃旧数据分区。如果您想手动删除RDD,而不是等待它从缓存中掉出来,请使用 RDD.unpersist()方法。
本文题目:Spark中Cache与Persist的巅峰对决
网站路径:http://pwwzsj.com/article/goisci.html